月度归档:2022年02月

合肥市民可建立虚拟墓穴祭奠亲人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焚烧冥纸冥币,很多市民选择鲜花、水果、绿植拜祭逝者。12月20日,记者从合肥城市管理部门获悉,今年冬至前夕恰逢双休日,祭扫人流高峰提前,民政、城管、公安等部门加强现场管控,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文明祭祀工作。

据悉,合肥民政部门提供网络祭祀服务,市民可通过“合肥民政”微信公众号、合肥市民政局网站、合肥通APP等渠道建立虚拟墓穴祭奠亲人。

现象:多部门出动保障安全 文明祭祀

12月19日,在合肥经开区宿松路与云谷路交口的包河文化陵园,包河区、经开区两区民政、城管、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驻守在通往园区的各个路口引导人流。在园区入口,陵园管理单位安排安保人员值守,逐个查验祭扫人员安康码、口罩佩戴、体测和体温情况,在查无异样后,方准祭扫人员进入。值得一提的是,陵园分别建立入口、出口两个通道,确保人员不密集、不扎堆。而在大蜀山文化陵园,根据场地条件,陵园实行预约限流进入。

在位于青龙潭路与汤口路交口的青龙潭功德园,公墓管理部门引导鲜花经营者设置了鲜花一条街。为保障祭祀期间鲜花市场价格稳定,公墓管理单位引导鲜花经营者实施行业自律,在加大鲜花供应量的同时,实行明码标价。对哄抬鲜花价格的经营点,由公墓管理单位进行取缔。入园祭祀的市民手捧鲜花、绿植,并未见到携带冥纸的现象。

提醒:市民可建立虚拟墓穴祭奠亲人

经开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说,为防止有人在偏僻路段焚烧冥纸,城管部门组成6支机动巡查组24小时巡查。同时,加强路面巡控,即时取缔售卖烟花爆竹、冥纸冥币的流动摊点。为维护各公墓区周边环境整洁,辖区环卫养护单位加派保洁员实行不间断路面作业,在各公墓园周边道路派驻了冲洗水车,随时处置违规燃放和焚烧行为。

据了解,合肥民政部门通过网站、公众号、展板、横幅、倡议书等形式向居民宣传祭祀政策,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树立祭祀新风。为满足特殊时期市民祭祀需求,各公墓管理单位做好每座墓穴的清洁与卫生,并进行一次集体祭扫。同时,提供网络祭祀服务,市民可通过“合肥民政”微信公众号、合肥市民政局网站、合肥通APP等渠道建立虚拟墓穴祭奠亲人。在一些公益祭祀网站,还提供家庭追思服务。相关社会学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方式已经多样化,市民不妨以文明时尚的方式来应对民俗习惯和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

相约捐献遗体“科学归宿”成老人殡葬新观念

中新网合肥7月7日电 (储玮玮)文明祭扫、生态安葬、捐献遗体……近年来,国人殡葬观念日渐更新,民众更加科学豁达地看待“身后事”。

“我是1990年开始从事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副站长付杰介绍,安徽省每年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从过去的几名增至现在的100多名,目前,安徽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在册人数近1万名。

付杰表示,遗体(器官)捐献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高,老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也正在改变。“对于遗体(器官)捐献,老人也从起初的‘忌讳说’‘到如今的‘自豪说’。”

马毅兴奶奶拿出她与爱人吴朗的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和荣誉证书。 储玮玮 摄

在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一群银发老人“相约”捐献遗体。走进马毅兴奶奶家的书房,各类报刊书籍摆满了整面书柜,书柜里摆放了一个用薄膜包裹着的精致木匣子,外面用红绳紧紧地系牢,里面则整齐地放置着她与爱人吴朗的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和荣誉证书。

今年90岁的马毅兴与先生吴朗是该小区遗体捐献的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末,我先生患病住院时了解到遗体捐献对医学事业有重大帮助作用,我们便立即与医院达成口头承诺。”马毅兴说,2001年,先生吴朗去世后,完成承诺,成为该小区首位进行遗体捐献的老人。

在马毅兴夫妇的带动下,小区其他老人开始了解遗体(器官)捐献,并陆续加入进来。据了解,二十年来,该小区共有33位老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手续,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3岁,其中4人已在去世后完成遗体(器官)捐献。

近日,76岁的陈国伟成为该小区第33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爱人在几年前签署时,我和家人并不支持,觉得辛劳了一辈子‘入土为安’是最好的归宿,现在认为能为医学事业做贡献意义更大。”陈国伟表示,最近几年,身边不少老人选择遗体捐献,自己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邮电新村小区的33位老人只是遗体(器官)捐献发展的一个缩影。“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是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重要原因。”付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也是中国在遗体(器官)捐献法律法规领域的长足进步。”(完)

肥西:文明祭祀入人心 惠民殡葬再推进

在安徽省肥西小蜀山福寿园,这里草木茂盛、一片绿意,前来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从福寿园停车场到墓区等处挂满了关于绿色殡葬、文明祭扫的相关宣传标语。

同时,在红土山公墓,当地开展纸钱、冥币、香烛换鲜花和丝带卡片寄哀思活动。公墓管理处预订鲜花6000余支,在园区入口处设置“鲜花换纸钱”免费兑换点兑换祭扫人员自带的冥纸冥币,引导市民绿色文明祭扫。

“我觉得现在文明祭祀已经深入人心,鲜花很美、很香,代替冥纸冥币那种传统的祭祀方式挺好的。”市民吴女士说。

为了营造文明的祭祀环境,当地自3月下旬起,利用媒体宣传和政务平台向市民发送文明祭祀短信等多种的形式,号召树立文明、绿色、安全的现代祭扫新风,坚持疫情防控优先,倡导网络祭扫、家庭追思、遥祭代祭、错峰祭祀,倡导鲜花祭祀,自觉遵守禁燃禁放规定,墓区祭祀杜绝携带烟花炮竹、冥纸冥币;指导群众通过合肥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登陆云祭祀平台,开展网络祭扫。同时,肥西县殡葬管理中心也为丧户群众推出惠民殡葬服务。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肥西县殡葬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推进车辆收购工作,对全县社会殡仪车辆统一收购,实现政府统一规范管理,规范殡仪专用车辆管理,实现县域内遗体免费接运,与丧户群众直接面对面宣传惠民殡葬政策,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避免被诱导攀比消费,购买天价骨灰盒等行为,把惠民利民措施落到实处。

据介绍,肥西县殡葬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殡葬“六公开”和“清单式”服务。在县殡管中心业务大厅醒目位置对殡葬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进行公开、公示,对丧葬用品实行明码标价,保证殡葬服务公开诚信、阳光透明。确保为民宣传、惠民政策、便民措施、利民行动“四到位”。

省殡葬行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合肥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殡葬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完善高素质殡葬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9月27至29日,省民政厅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合肥市共同举办殡葬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汪韧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明辉致辞,安徽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养老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全省79家殡仪馆负责同志参加培训,并赴巢湖市殡葬服务中心实地观摩。

汪韧在讲话中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殡葬工作,始终把殡葬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政风民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予以推动,对新时期殡葬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技能人才是提升殡葬服务保障水平的生力军,殡葬事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本次培训以培养殡葬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培训引导和激励殡葬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苦练技能,并推动构建高素质殡葬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对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升殡葬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推动殡葬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汪韧强调,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开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承担着殡葬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历年来,学院致力于殡葬行业中高级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为新时期殡葬行业改革和发展需求培育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储备了坚强的后备力量。为解决殡葬从业人员培训机会少、专业提升难等问题,省民政厅与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本着“资源共享、诚信友好”原则,深化政校合作,完善联动机制,合力推进人才培育。 “十四五”期间,双方将就殡葬服务专业教学科研、从业人员培训、技能竞赛联办等开展深度合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促进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汪韧要求,各位学员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执行培训期间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学习和研讨上,积极展现我省殡葬从业人员勤学、善思、向上的良好风貌,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本领。

培训班上,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负责同志以“新时代殡葬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业务辅导,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识水知生工作室、合肥市殡葬管理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殡葬信息化、殡仪服务、殡仪馆安全运营和风险防控进行授课。